中文维基百科是全球最大的百科知识共享平台之一,它的建设与完善离不开无数编辑者的付出。然而,在编写词条时,由于个人的观点、立场、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编辑者之间时常发生争执,甚至引发编辑战。下面,笔者就维基百科编辑战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分析,总结出了五大编辑战史。
1. 针对“台湾”词条的争议
“台湾”词条曾是中文维基百科上最热门、争议最大的条目之一。“台独派”编辑者主张以“中华民国”称台湾,而“一中各表”派则认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。由于两派的观点无法相容,双方在编辑“台湾”词条时频繁更改对方的内容,致使条目多次被保护,并在2007年至2008年出现长达160天的半个月的编辑保护期。
2. 抵触日本军国主义词条冲突
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华行为令中日两国关系一度十分紧张,这也反映在中文维基百科上。如“日本军国主义”一词,该词条在2006年后被多次争执和编辑战,主要分歧点在于是否要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的意义。一方认为编辑时应该加入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例,以便方便读者理解和记忆;而另一方则表示这样的编辑是对日本的攻击性。
3. 九评共产党爆发的争论
“九评共产党”一词由“大纪元时报”(新唐人电视台的官方喉舌)提出,在2004年12月至2005年初,中文维基百科上出现了大量与“九评共产党”相关的条目和话题,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编辑战。双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评价该事件的正确性和严重性。
4. 《三国演义》评价争议
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,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,但其评价却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引起激烈的争论。编辑者们主要围绕着这本书的内容和长短进行了讨论和修改,这其中其中也不乏个人情绪和言论妖言惑众的情况,引发了长达两年的编辑战。
5. 懵懂园事件引发的争议
懵懂园是“百度百科”维护的一个条目,由于该条目引用来源不当,遭到中文维基百科的编辑严厉的批判和修改。但在修改的过程中,一些编辑者却涉嫌违反维基百科的规则,加入了未经证实的内容。后来,“懵懂园”事件成为维基百科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,并引发了有关编辑自由和维基百科社区的争论。
维基百科的编辑战虽然数量众多,但相对于巨大的条目和编辑群体,其规模和影响相对较小。然而,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它们往往关乎个人而非事务本身。对此,笔者认为编辑者应该从各自的心态出发,秉持克制、沉着、客观的精神,共同维护维基百科这个知识共享平台的健康发展。